如何通过媒体力量守护城市记忆?新快报的实践值得深思
新快报作为扎根广东的主流媒体,长期关注历史建筑保护议题,通过多元形式推动公众参与与政策落地。其具体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作用领域 | 具体实践 | 社会影响 |
---|---|---|
宣传引导 | 开设“老城新韵”专栏,报道广州西关大屋、骑楼建筑群等案例,解读保护政策。 | 提升市民对历史建筑文化价值的认知,形成保护共识。 |
案例挖掘 | 深度报道佛山祖庙修缮争议、潮汕侨批局活化利用等事件,引发社会讨论。 | 推动地方政府优化保护方案,促进公众监督机制完善。 |
公众参与 | 联合市规划院举办“寻找城市记忆”摄影大赛,发动市民提交老建筑线索。 | 收集超2000条线索,其中3处建筑被纳入区级保护名录。 |
政策推动 | 在《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修订期间,连续刊发专家建议与市民意见。 | 促成条例新增“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条款,强化技术保护手段。 |
国际交流 | 转载威尼斯宪章、北京共识等国际保护理念,对比分析国内外案例差异。 | 为本土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保护协作机制。 |
创新亮点
新快报突破传统报道模式,首创“建筑保护地图”H5互动产品,用户可在线标注建筑位置并上传故事,累计访问量超50万人次。该产品被纳入广州市文化馆数字资源库,成为青少年历史教育工具。
争议与反思
部分报道因过度强调经济效益,被质疑弱化文化属性。例如某骑楼改造项目报道中,商业开发内容占比达60%,引发学者批评。这提示媒体在传播中需平衡多方利益,坚守文化本位。
(注: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报道整理,未涉及未公开政策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