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儿歌变画”活动里,引导学生把抽象的儿歌语言转变为具体的视觉符号呢?
深入解读儿歌内容
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儿歌,理解其中描述的场景、角色和情节。比如,对于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让学生思考老虎的样子、奔跑的姿态,以及没有耳朵和尾巴的特殊形象。可以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儿歌的理解和想象。
借助联想与想象
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将儿歌中的文字与生活中的实际事物或场景联系起来。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为例,引导学生回忆春天山林的景色,如嫩绿的树叶、盛开的花朵、飞舞的蝴蝶等。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儿歌,在脑海中构建画面,然后再用画笔描绘出来。
示范与启发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将儿歌转化为绘画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如何把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画面。同时,教师自己也可以进行现场示范,边解读儿歌边绘制简单的草图,向学生展示创作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画“小星星,亮晶晶,好像千万小眼睛”时,教师可以先画出黑色的夜空,再用不同大小的圆形表示星星,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图形和色彩来表现儿歌的意境。
小组合作与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如何将儿歌转化为绘画。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进行创作。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拓宽思维。完成绘画后,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展示,让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