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册”字究竟长什么样?
这两个字形乍看相似,却暗藏玄机:一个像多片竹简叠加,另一片似门扉开合。它们究竟哪个才是三千年前的“册”字?
这两个字形乍看相似,却暗藏玄机:一个像多片竹简叠加,另一片似门扉开合。它们究竟哪个才是三千年前的“册”字?
甲骨文“册”的核心特征
字形特征 | 正确选项(甲骨文“册”) | 错误选项(其他字形) |
---|---|---|
结构 | 多层竹简纵向排列 | 单层横置或门形结构 |
笔画方向 | 竖直线条为主 | 横向线条为主 |
细节 | 中间可见穿绳痕迹 | 无绳索或绑扎符号 |
为什么选择左侧字形?
- 历史依据:商周时期“册”指竹简编成的书卷,甲骨文通过纵向叠加的线条模拟竹简形态。
- 对比分析:右侧字形更接近“门”或“户”的象形结构,与书籍载体无关。
- 考古佐证: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册”字多呈现为5-7层竹简叠加,符合左侧字形特征。
如何快速识别甲骨文“册”?
- 观察层数:至少3层以上纵向排列的线条。
- 寻找绳痕:中间或底部常有短横线表示编绳。
- 排除干扰:避免与“竹”“笔”等字混淆,后者更强调单株竹或书写工具形态。
(注:实际甲骨文存在个体差异,但核心特征始终围绕“竹简编联”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