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串连后期,红卫兵组织因路线矛盾、权力争夺及外部干预,逐渐从统一走向分裂与对抗。
一、路线分歧与意识形态矛盾
不同派系对“革命方向”产生根本分歧:
- 斗争对象争议:部分组织主张扩大打击范围至“资产阶级当权派”,另一派认为应聚焦既定目标。
- 行动方式差异:激进派推崇暴力手段,保守派强调“文斗为主”,导致策略冲突。
二、资源与权力争夺
随着运动深入,组织间竞争加剧:
争夺焦点 | 具体表现 | 典型地区案例 |
---|---|---|
政治话语权 | 批判主导权争夺 | 北京“天派”与“地派”对立 |
物资控制 | 抢夺印刷设备、据点 | 上海“工总司”与“赤卫队”冲突 |
外部支持 | 争取军队或地方干部站队 | 武汉“百万雄师”事件 |
三、社会基础差异
组织成员构成复杂化引发分裂:
- 阶层分化:学生群体与工人群体诉求不同,如重庆“反到底”与“8·15”派系对立。
- 地域隔阂:外来串联者与本地组织产生利益冲突,广州“红旗派”排斥外省红卫兵。
四、政策调整与外部干预
1967年中央发出“停止串联”通知后:
- 部分组织为维持影响力转向地方权力争夺
- 军队“支左”政策导致派系选择不同靠山
- 省市级革委会筹建过程中名额分配引发内斗
(注:本文基于公开历史资料梳理,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