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与周信芳作为京剧艺术大师,在艺术生涯里巧妙处理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的关系,为京剧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传统继承
- 剧目研习:梅、周二人自幼便深入学习传统京剧剧目。梅兰芳对旦角经典剧目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烂熟于心,周信芳在老生戏《四进士》《徐策跑城》等方面造诣深厚。他们通过反复排练、演出这些传统剧目,继承了京剧唱、念、做、打的精湛技艺,掌握了传统表演的规范和神韵。
- 流派传承:梅兰芳继承和发展了梅派艺术,遵循梅派的典雅、端庄风格,同时从王瑶卿等前辈处汲取养分。周信芳传承麒派,在学习前辈艺术的基础上,保留麒派独特的发声、念白和表演节奏,将麒派的刚健豪放特点发扬光大。
时代创新
- 主题内容:面对时代变迁,他们积极创作具有现实意义的新剧目。梅兰芳编排了《孽海波澜》《童女斩蛇》等时装新戏,反映社会问题,关注女性命运。周信芳创作《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剧目,呼应时代变革,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 表演形式:梅兰芳借鉴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丰富旦角表演的身段和造型。在《天女散花》中,他设计了长绸舞,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周信芳则在念白上大胆创新,采用更接近生活的语言和节奏,使表演更具感染力和时代气息。
平衡之道
- 以传统为根基创新:梅、周二人都深知传统是创新的源泉,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梅兰芳的新戏依然保留了京剧的音乐、唱腔和表演程式,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适度拓展。周信芳的创新表演也是在麒派传统表演风格上的发展,让观众既感到熟悉又有新鲜感。
- 顺应时代需求:他们敏锐地感知时代脉搏,根据观众的审美变化和社会需求进行艺术调整。在民国时期,社会思潮涌动,他们的创新剧目和表演方式满足了观众对新思想、新内容的追求,同时又不脱离京剧的本质,使京剧在时代变革中得以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