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境地区,一名民警如何平衡救援与日常警务工作?
周晓周扎根新疆边境村寨十年,以“群众认可是警察荣耀”为行动准则,通过以下方式践行职业理念:
一、游客救助:构建应急响应网络
救援场景 | 具体措施 | 社会效益 |
---|---|---|
暴风雪围困 | 建立“警民护航队”,联合牧民组建24小时巡逻组 | 三年内零游客伤亡记录 |
高原反应 | 在检查站设置氧气站、便携式血氧仪 | 获赠“生命守护者”锦旗17面 |
文化冲突 | 编制多语种《边境旅游安全手册》 | 旅游投诉率下降63% |
二、孤儿帮扶:打造可持续支持体系
-
教育保障
- 与村小学共建“警灯书屋”,每月开展法治课堂
- 协调企业设立“戍边子女奖学金”
-
心理建设
- 引入专业社工团队,建立“心灵驿站”档案
- 组织“警营开放日”消除孤儿身份敏感
-
技能传承
- 联合非遗传承人开设刺绣、鹰笛制作课程
- 帮助3名孤儿获得自治区级工艺奖项
三、理念落地的深层逻辑
-
风险预判机制
- 建立游客动线热力图,提前部署救援点
- 通过牧民微信群实时更新天气预警
-
资源整合能力
- 联动文旅局、民政部门形成救助闭环
- 推动“警企共建”模式引入社会资源
-
文化认同构建
- 救援中尊重民族习俗(如优先使用柯尔克孜语沟通)
- 帮扶中融入当地文化符号(如设计带有萨满图腾的助学徽章)
这种工作模式不仅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更在村民中形成“有困难找晓周”的共识。其核心在于将警务工作转化为可感知的服务体验,通过高频次、精准化的行动建立情感纽带,最终实现从“管理”到“认同”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