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在课程体系、师资配置、教材编订等方面融合传统经史教育与西方科学知识,构建多维教学框架。
课程设置的双轨并行
京师大学堂将传统学科与西学课程并列开设,形成互补结构:
中学内容 | 西学内容 |
---|---|
经学(四书五经) | 格致学(物理、化学) |
史学(二十四史) | 算学(代数、几何) |
词章学(古文写作) | 外国语言文字 |
掌故学(典章制度) | 各国政治学 |
例如,学生上午研读《春秋》《周礼》,下午学习英文、测算或天文,实现“中学固根柢,西学启新知”的目标。
师资与教材的中西协作
师资层面:学堂聘请中外学者共同任教。张之洞、孙家鼐等儒家学者负责经史课程,丁韪良(美国传教士)担任西学总教习,艾约瑟(英国汉学家)讲授国际法。
教材层面:采用《钦定四书讲义》与《格物质学》《万国公法》等译著结合的模式,部分西学课本由教习现场翻译并注释,例如《化学阐原》即根据英文教材改编而成。
教学方法的新旧融合
- 传统模式保留:经史课程沿用书院式讲习,师生通过问答讨论深化理解;
- 西式实践引入:设立实验室、天文台,要求学生完成物理实验与气象观测;
- 考核方式革新:除策论外,增加数学演算、外文翻译等题型,推动学生兼通文理。
学科管理的调适平衡
为避免“重西轻中”,章程规定:
- 西学课程占比不超过总课时的40%;
- 学生需通过经史考试方可毕业;
- 西学教习授课时需引用儒家经典辅助阐释。
这种“体用结合”的实践既延续了儒学传承,又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引入科学方法与全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