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都的传统园林艺术如何与现代城市设计相结合,这不仅关乎城市风貌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该如何守护文化根脉、提升人居品质的关键课题呢?
在当代中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成为常态,但人们对自然与人文的向往从未消减。传统园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与现代城市设计中追求生态、宜居、人文关怀的目标不谋而合。将传统园林艺术融入现代城市设计,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核,并以当代的技术、材料和审美进行转译与再生。
一、提炼传统园林的核心理念,融入城市设计顶层思维
传统园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的具象呈现,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造园智慧。比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现代城市倡导的生态优先理念高度契合。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就可以借鉴这种思想,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非冰冷的建筑集合。例如,在城市绿线规划中,模拟传统园林“山水骨架”的布局,保留或营造城市的自然山体、水系廊道,让城市拥有呼吸的“肺叶”和流动的“血脉”。
再者,“步移景异”的空间组织手法,也可以启发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在城市街道、公园、广场的规划中,通过巧妙的路径引导、景观节点设置,打破单调的线性空间,让市民在行走中获得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我们是否想过,当我们漫步在一条融合了传统园林借景、框景手法的现代街道时,那种惊喜与愉悦,或许正是我们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缺失已久的感受?
二、转译传统园林元素,塑造现代城市特色风貌
传统园林中有许多经典的元素,如水榭、曲桥、花窗、叠石、匾额楹联等。在现代城市设计中,不能直接照搬这些形式,而要进行创造性的转译。关键在于提取其形态精髓、文化寓意或空间逻辑,并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进行重新表达。
- 材料的创新应用:比如,传统花窗的镂空图案,可以抽象简化后,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外立面、围墙、栏杆设计中,既保证了采光通风,又赋予了建筑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贝聿铭先生将传统园林的“片石假山”意象,通过现代混凝土和钢材等材料,演绎成了博物馆庭院中标志性的山水景观,既有传统韵味,又极具现代感。
- 符号的抽象表达:将传统园林中的祥云纹、回纹等吉祥图案,提炼为简洁的几何线条或色块,应用于城市家具(如公交站台、路灯、座椅)的设计中,能在细微之处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
三、融合传统园林空间布局,优化现代城市公共空间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社区绿地等,是市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传统园林在空间营造上的丰富经验,如“藏与露”、“虚与实”、“小中见大”等,对于提升这些公共空间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 营造多层次、复合型的公共空间:传统园林常通过墙体、廊架、植物等元素分隔空间,形成不同尺度、不同氛围的“园中园”。现代城市公园设计可以借鉴这种手法,避免大而无当的空旷,设置林下休憩区、儿童活动区、安静阅读角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在社区公园中,用低矮的景墙或绿篱围合出小型活动空间,既保证了私密性,又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 引入“诗意栖居”的景观意境:在现代城市广场或街头绿地中,通过设置小型水池、叠石、置石,搭配具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植物,如松、竹、梅、兰等,营造出传统园林中“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写意景观,让市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四、借鉴传统园林生态智慧,助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
传统园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朴素而有效的生态智慧,如雨水利用、植物配置、土壤保育等,这些对于现代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构建海绵城市、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雨水管理与水循环利用:传统园林中的“明沟”、“暗渠”、“蓄水池”(如砚池、荷花池)等,都是巧妙利用自然地形进行雨水收集和利用的典范。现代城市设计可以学习这种“海绵”理念,推广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让城市像传统园林一样,能够“吐故纳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源。
- 乡土植物的应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园林植物配置讲究“适地适树”,多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和生态功能。现代城市绿化应减少对名贵树种和外来物种的盲目追求,优先选择具有生态适应性强、能为本地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的乡土植物,构建稳定的城市植物群落,提升城市的生态韧性。
五、赋能传统园林文化传承,丰富现代城市文化生活
传统园林不仅是景观艺术,更是活态的文化载体。将其融入现代城市设计,还应注重其文化功能的延续与拓展,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 在城市更新中活化利用历史园林遗存:对于城市中现存的历史园林、古园遗址,应予以重点保护和修缮,并在周边环境设计中与之相协调,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旅游化。可以将其改造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小型博物馆或城市书房,让这些古老的园林空间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市民学习、交流、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
- 在现代公共设施中融入园林文化教育:例如,在城市公园的解说牌上,不仅介绍植物的学名和习性,还可以讲述其在传统园林中的寓意和文化故事;在街头巷尾的宣传栏,可以定期介绍传统园林知识、造园技艺等,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项目中,都开始有意识地引入传统园林元素和理念,市民对这类融合型公共空间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这说明,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心去理解、去创造,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