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频发与国际责任共担推动双方在多次多边会议中达成共识,通过框架协议明确合作方向。
合作背景与需求驱动
灾害风险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区域性洪涝、地震等灾害对双方均构成威胁。
资源互补性:一方在技术装备、救援经验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在灾害预警、基层应急网络建设中积累实践经验。
合作提出路径
下表梳理关键节点:
时间范围 | 事件场景 | 合作内容推进 |
---|---|---|
2015-2018年 | 联合国减灾大会 | 建立联合工作组,共享灾害数据库 |
2019年 | 亚太经合组织峰会 | 签署《跨境救援协作备忘录》 |
2021年 | 双边部长级会谈 | 启动地震救援联合演练机制 |
多边平台催化
- 国际倡议衔接:融入“一带一路”防灾合作规划,依托亚洲减灾中心等平台协调行动。
- 非政府组织参与:红十字会等机构联合开展培训项目,促成技术标准互认。
阶段性成果落地
- 物资储备中心:在边境区域共建应急物资仓库,实现72小时快速响应。
- 人才交流计划:互派专家参与灾害评估与重建项目,累计培训超3000名救援人员。
(注:本文内容基于公开合作文件及官方声明梳理,不涉及未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