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预报台依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及《海洋灾害警报发布管理办法》,结合实时监测数据、数值预报模型和历史灾害案例,综合评估灾害强度、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及潜在风险等级,发布不同级别的海洋灾害警报。主要依据和标准如下:
一、警报分级依据
-
灾害类型
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海冰等,不同灾害的判定标准差异显著。 -
灾害强度
- 风暴潮:潮位超过当地警戒线的高度(如蓝色警报对应24小时内潮位达警戒线)。
- 海浪:浪高阈值(如红色警报对应近海海域出现10米以上巨浪)。
-
影响范围
覆盖沿海区域的地理范围及人口、经济密度。 -
持续时间
灾害持续时间是否超过安全阈值(如黄色警报对应灾害持续48小时以上)。
二、警报级别标准(示例)
灾害类型 | 警报级别 | 判定标准 |
---|---|---|
风暴潮 | 蓝色 | 24小时内影响沿海,潮位达当地警戒线 |
风暴潮 | 橙色 | 12小时内影响,潮位超警戒线50厘米以上 |
海浪 | 黄色 | 近海海域出现6-9米浪高,影响海域面积>5万平方公里 |
海啸 | 红色 | 预计海啸波高>3米,预警时间<3小时 |
三、技术支撑体系
-
监测网络
通过卫星遥感、浮标、雷达等实时采集海洋数据。 -
数值模型
利用SWAN、WAVEWATCH等模型模拟灾害演变趋势。 -
风险评估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灾害对沿海设施、人口的威胁程度。
四、发布流程
- 数据采集→2.模型模拟→3.风险评估→4.专家会商→5.分级发布
(注:红色警报需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后发布)
五、特殊考量
- 叠加灾害:如台风伴随风暴潮时,按最高风险级别发布警报。
- 敏感区域:对核电站、港口等关键设施实施差异化预警标准。
该机制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动态调整,确保预警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沿海地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