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同时肩负妇产科医生救死扶伤使命与企业高管运营管理重任的吴佩霞,是如何在这两个高强度、高责任的角色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负患者生命所托,又能带领企业稳健发展的呢?这背后是否有着独特的时间管理秘籍、高效的团队协作模式或是对职业价值的深刻洞察呢?
一、时间“切割术”:像规划手术流程一样拆解日程
吴佩霞曾在分享中提到,她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类似手术室里的标准化流程。
时间段 | 医生角色聚焦 | 高管角色聚焦 |
---|---|---|
清晨7:00-12:00 | 门诊/手术(固定“纯医疗时间”,关闭非紧急工作消息) | - |
午后13:30-17:30 | 教学/病例研讨(穿插处理团队医疗相关决策) | 管理层会议/战略沟通(远程+线下结合) |
晚间19:00-21:00 | 急诊备班(随时待命,优先级最高) | 案头工作(批阅文件/行业分析) |
核心逻辑:用“医疗优先级”划分时间块,确保临床工作不受行政事务干扰,同时通过碎片化时间处理高管事务,比如通勤时听行业报告、午休时快速回复管理消息。
二、团队“赋能法”:信任是最高效的“分身术”
无论是医疗团队还是企业团队,她都强调“去中心化管理”:
- 在医院:培养主治医生独立接诊能力,仅参与疑难病例会诊,将重复沟通转化为标准化SOP(如患者随访流程);
- 在企业:授权部门负责人自主决策,每季度聚焦战略对齐而非日常琐事,每周固定1小时“开放式沟通”解答疑问。
她曾笑称:“优秀的团队不是让领导无处不在,而是让制度和信任无处不在。”
三、跨界“融合力”:让两个角色互相“滋养”
许多人认为医生和高管是割裂的,但吴佩霞反而将两者融合:
- 用医学思维做管理:将“循证决策”带入企业,比如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市场风险,像跟踪术后并发症一样监控项目进度;
- 用管理经验优化医疗:借鉴企业流程管理,推动医院引入“患者满意度追踪系统”,提升服务效率。
这种“双向赋能”让她在两个领域都保持新鲜感,避免职业倦怠。
四、自我“充电法”:拒绝“牺牲式奉献”
她从不倡导“连轴转”,反而坚持三个“非妥协原则”:
- 每日30分钟运动:雷打不动的瑜伽或快走,保持体力应对突发急诊;
- 每周1次“空白时间”:用来阅读医学最新文献或商业案例,确保知识更新;
- 家庭“仪式感”:固定周末早餐时间关闭所有工作设备,陪家人聊天。
“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确保握手术刀的手不抖,签战略书的笔不慌。”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五、价值观“锚定”:两份职业的底层逻辑相通
在她看来,医生和高管的本质都是“解决问题”:
- 面对患者,是用专业技术解决健康问题;
- 面对企业,是用资源整合解决发展问题。
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让她在切换角色时从不迷茫——无论是站在手术台还是演讲台,核心都是“对结果负责”。
其实,所谓“平衡”并非完美分配时间,而是找到每个角色的核心价值,用高效方法减少内耗,用跨界思维创造增量。吴佩霞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清楚自己“为何而忙”时,忙碌便不再是负担,而是自我实现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