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高校毕业生分配政策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强调“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四个面向”,毕业生主要被分配到农村、边疆和基层等地区参加劳动锻炼,分配过程更多是响应政治号召,较少考虑个人专业和兴趣。
1983年高校毕业生分配六项新规定则有明显不同。在分配原则上,更加注重学以致用,强调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配,以更好地发挥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在分配过程中,开始引入一定的双向选择机制,给予学校和用人单位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考虑毕业生个人意愿。此外,分配的去向也更加多元化,不仅有基层和艰苦地区,也有科研机构、企业等能发挥专业优势的地方。
下面用表格进一步对比两者区别:
对比项目 | 1968年政策 | 1983年六项新规定 |
---|---|---|
分配导向 | 政治导向为主,强调“四个面向” | 专业导向为主,注重学以致用 |
分配机制 | 统一分配,较少考虑个人意愿 | 引入双向选择,兼顾学校、单位和个人意愿 |
分配去向 | 多为农村、边疆、基层 | 更加多元化,包括科研、企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