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期间,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引发党内危机。通过中央的坚定立场、策略调整与团结教育,最终推动红一、红四方面军实现会师。
一、中央的坚决斗争与策略应对
1.关键会议统一思想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中共中央召开两河口会议,明确北上抗日方针,但张国焘主张南下。此后,沙窝会议与毛儿盖会议进一步强调团结,驳斥分裂主张。
2.组织措施限制分裂
中央调整军事指挥结构,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同时保留中央对战略方向的决定权。此举既暂时缓和矛盾,又确保中央对全局的掌控。
二、党内教育与思想动员
1.揭露南下危害性
针对张国焘提出的“南下建立根据地”,中央通过文件、会议指出其脱离实际的危险,强调北上是与全国抗日形势结合的唯一出路。
2.争取红四方面军干部
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人深入部队,揭露分裂错误,争取徐向前等将领支持。红四方面军多数指战员逐渐认识到北上战略的正确性。
三、军事行动促成最终会师
1.北上部队的胜利示范
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率先抵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并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证明北上路线的可行性。
2.外部压力与内部觉醒
南下部队在川康地区遭遇国民党重兵围剿,损失惨重。1936年6月,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同意北上。同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关键事件时间表
时间 | 事件 | 影响 |
---|---|---|
1935年6月 | 懋功会师 | 战略分歧公开化 |
1935年8月 | 毛儿盖会议 | 重申北上方针,分化张国焘支持基础 |
1935年10月 | 中央红军抵达陕北 | 奠定北上合法性 |
1936年6月 | 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 | 分裂危机实质性结束 |
1936年10月 | 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 长征胜利完成 |
注:历史表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实事求是路线,是克服分裂危机、实现革命目标的核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