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矿文工团在服务煤矿工人过程中,如何将安全生产文化与文艺演出深度融合并形成特色品牌?这不仅是文艺团体服务行业的创新课题,更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如何让矿工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将安全意识入脑入心呢?
一、挖掘行业特质,打造安全生产主题文艺精品
要实现深度融合,首先要深入煤矿一线,从矿工的真实工作与生活中汲取灵感。文工团的创作者应走进矿井、体验生活,了解煤矿生产中的关键安全环节、常见风险点以及矿工们的情感需求。比如,将井下瓦斯防治、顶板管理、机电操作规范等专业安全知识,转化为矿工们熟悉的语言和场景,融入到歌曲、小品、快板、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
内容创作要贴近实际,避免空洞说教。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安全事故案例改编的警示故事,让矿工在情感共鸣中体会安全的重要性;也可以塑造遵章守纪、技术过硬的矿工形象,用榜样的力量引导行为。例如,创作反映矿工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处置险情的情景剧,既展现矿工风采,又传递应急处置知识。
二、创新演出形式,增强安全生产文化的感染力与互动性
传统的舞台演出模式有时难以完全吸引矿工的注意力,需要创新互动式、沉浸式的演出形式。可以在演出现场设置安全知识问答、安全技能模拟演示等环节,邀请矿工上台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安全知识。比如,在小品表演结束后,针对其中涉及的安全违章行为,让台下矿工指出并说明正确做法,答对者给予小奖品鼓励。
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除了深入矿区的现场演出,还可以将优秀的安全生产文艺作品拍摄成短视频、微电影,上传到矿工们常用的社交平台或企业内部宣传平台。这些作品可以短小精悍、形式活泼,方便矿工利用碎片时间观看学习,扩大安全生产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融合工作常态化与品牌化建设
安全生产文化与文艺演出的融合不是一次性的活动,需要建立长效的创作、演出和反馈机制。文工团应与煤矿企业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定期深入矿区采风,了解企业的安全管理重点和矿工的实际需求,确保创作内容与时俱进。同时,定期组织巡演,形成“送安全文化下基层”的常态化活动。
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品牌项目。可以围绕安全生产主题,策划系列演出季或专项文艺活动,如“安全之声”歌咏比赛、“平安矿区”戏剧小品大赛等,形成固定的品牌IP。通过持续打造和推广,让这些品牌活动深入人心,成为煤矿工人喜闻乐见的安全文化盛宴。我是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品牌活动,不仅能有效传播安全知识,更能增强矿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文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行业认知
文工团的演职人员不仅需要精湛的艺术造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可以定期组织演职人员参加煤矿安全知识培训,邀请煤矿安全专家进行讲座,让他们了解煤矿生产的基本流程、潜在风险和安全规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作品内容。
鼓励文艺工作者与矿工结对子。通过与一线矿工的深入交流,文艺工作者能更准确地把握矿工的思想动态和情感世界,创作出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作品。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式,是保证作品生命力的关键。
五、联动多方资源,形成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合力
安全生产文化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文工团可以积极联动煤矿企业、安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与煤矿企业合作,获取创作素材和演出支持;与安全监管部门沟通,了解最新的安全政策和宣传重点;与行业协会合作,推广优秀的安全文化作品和经验做法。
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的安全文化服务平台。除了文艺演出,还可以结合安全知识手册发放、安全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服务,形成“文艺+服务”的综合模式,全方位提升煤矿工人的安全素养和身心健康。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多个煤矿企业通过引入文艺团体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矿工的“三违”行为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这从侧面反映了这种融合模式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