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此后清军联合英法势力围攻。起义军在孤立无援且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坚守多年,最终县城陷落。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具体过程及最后突围策略。
上海县城陷落具体过程
阶段 | 详情 |
---|---|
初期占领 |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领袖刘丽川发动起义,迅速占领上海县城,杀死知县袁祖德,活捉苏松太道吴健彰,建立“大明国”,后改称“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府”。 |
长期围攻 | 清军迅速集结力量对上海县城进行包围。外国势力起初宣称中立,但后来与清军勾结,封锁县城,切断起义军的物资供应。起义军面临着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艰难局面,却仍坚守县城长达17个月。 |
最终陷落 | 1855年2月17日,是农历大年初一,起义军在长期坚守后已极度疲惫,且弹尽粮绝。清军与英法联军趁机发动总攻,轰塌县城城墙,攻入城内。刘丽川、周立春等起义军领袖在战斗中牺牲,上海县城最终陷落。 |
起义军最后突围策略
在县城即将被攻破之时,起义军制定了突围计划。由于实力悬殊,他们选择分路突围,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部分起义军由潘起亮率领,乔装成清军,于夜间突围而出。这部分起义军成功突出重围后,辗转加入了太平军继续战斗。而另一部分起义军在突围过程中遭遇清军拦截,多数战死或被俘。
上海县城的陷落和起义军的突围,是小刀会起义悲壮的结局,但起义军展现出的英勇抗争精神,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