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和长崎的伤亡数据差异源于统计方法、时间范围、政治背景及后续追踪研究的复杂性。
一、统计时间范围不同
- 初期统计局限性
1945年爆炸后,日本政府仅统计了3个月内确认的死亡人数(如广岛初期记录约9万人),未覆盖辐射病、失踪者及后续死亡案例。 - 长期追踪扩展
20世纪后期的研究纳入辐射后遗症影响(如癌症),导致广岛总死亡数升至约14万,长崎约7.4万。
二、统计主体与标准差异
以下为不同机构对伤亡的估算对比:
统计主体 | 广岛死亡人数(约) | 长崎死亡人数(约) |
---|---|---|
日本政府(1945) | 90,000–120,000 | 60,000–80,000 |
美国军方报告 | 70,000–140,000 | 40,000–75,000 |
独立研究机构 | 140,000+ | 74,000+ |
三、政治与历史背景影响
- 占领期信息管制
美军占领日本期间(1945–1952),限制辐射危害研究公开,部分数据被封锁或修改。 - 国际舆论需求
冷战期间,美日政府倾向于淡化核爆长期影响,而民间组织强调受害规模以推动反核运动。
四、数据重建的客观难题
- 人口流动与身份缺失
爆炸导致大量家庭灭门、户籍损毁,约10%的受害者无法确认身份。 - 辐射病诊断争议
早期医学界对辐射病认知不足,部分死亡未被归类为核爆相关(如白血病潜伏期长达数十年)。
五、学术研究的修正机制
1970年后,广岛市建立“原爆牺牲者名册”,每年根据新证据增补名单;长崎通过幸存者追踪和医疗档案交叉验证,持续更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