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末至1933年初,蒋介石调集约40万兵力,采取“分进合击”战术,以鄂豫皖、中央苏区为核心目标,试图通过南北两线夹击瓦解红军根据地。
部署方向 | 兵力构成 | 指挥官 | 进攻重点 |
---|---|---|---|
北线 | 第1、2、3路军(约16个师) | 陈诚 | 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 |
南线 | 中路军(12个师) | 何应钦 | 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 |
西线 | 湘鄂赣边区部队(5个旅) | 朱绍良 | 湘赣根据地(牵制红军东进) |
主攻方向三大特点
-
双核心突破
集中18个嫡系师于北线(陈诚部)和南线(何应钦部),形成以河南信阳、江西抚州为轴心的钳形攻势,其中北线投入德械装备的第11师、第14师作为突击先锋。 -
立体化推进
构建“军事+政治”作战体系:
- 每占领区域立即设立“清乡委员会”
- 实施“保甲连坐”制度切断群众支援
- 空军第3大队配合地面部队侦察轰炸
- 交通线控制
沿平汉铁路(信阳至汉口段)、浙赣铁路(南昌至鹰潭段)建立补给枢纽,确保机械化部队和重炮运输,其中南线部署75mm山炮达200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