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门记》的墨迹本与碑刻拓片在笔画细节呈现上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呢?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书写与复刻媒介不同
墨迹本是赵孟頫直接用毛笔在纸上书写而成。毛笔富有弹性,能根据书写者的用力大小、速度变化呈现出丰富的笔画细节,如起笔的藏锋、露锋,行笔的轻重缓急,收笔的回锋、出锋等,这些细微变化都能原汁原味地保留在纸上。 而碑刻拓片是先将墨迹本摹写到石碑上,再由工匠进行雕刻,最后通过拓印技术制成拓片。石碑质地坚硬,工匠在雕刻时难以完全还原毛笔书写的细腻变化,且石材本身的纹理和质地也会对雕刻效果产生影响。
制作过程的二次创作
在将墨迹本转移到石碑的过程中,工匠的技艺和理解起到关键作用。不同工匠的刀法、风格和对书法的理解各不相同,在雕刻时可能会对原笔画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饰。有的工匠可能为了追求石碑的整体视觉效果,会对笔画进行适当的夸张或简化,从而导致与墨迹本的差异。 拓印过程同样会影响笔画细节的呈现。拓印的工具、纸张、墨汁以及拓印的手法都会对最终的拓片效果产生影响。例如,墨汁的浓淡、拓印的轻重都会使笔画的粗细、清晰度有所不同。
时间和保存因素
墨迹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会发生自然老化、褪色等现象,可能会导致笔画细节的部分缺失或模糊。而且在保存过程中,如果受到潮湿、虫害等影响,也会对墨迹本造成损害。 碑刻则会受到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石碑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表面会逐渐磨损、剥落,导致笔画的线条变得模糊、残缺。此外,历史上可能存在的战乱、自然灾害等也可能对碑刻造成损坏,进而影响拓片的质量和笔画细节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