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分类法以恒星表面温度和光谱特征为基础,将恒星划分为七种主要光谱类型,至今仍是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光谱类型及特征
以下为哈佛分类法的核心分类标准与典型特征:
光谱类型 | 温度范围(K) | 颜色 | 主要光谱线特征 |
---|---|---|---|
O型 | ≥30,000 | 蓝白色 | 电离氦线显著,氢线较弱 |
B型 | 10,000–30,000 | 蓝色 | 中性氦线明显,氢线逐渐增强 |
A型 | 7,500–10,000 | 蓝白色 | 氢线达到最强,出现电离金属线 |
F型 | 6,000–7,500 | 白色 | 氢线减弱,电离钙线增强 |
G型 | 5,200–6,000 | 黄白色 | 电离钙线显著,金属线(如铁)增多 |
K型 | 3,700–5,200 | 橙红色 | 中性金属线主导,分子带开始出现 |
M型 | ≤3,700 | 红色 | 氧化钛分子带显著,中性金属线丰富 |
分类依据
- 温度梯度:光谱类型按恒星表面温度从高到低排列(O→M),温度差异通过辐射能量分布和颜色体现。
- 光谱吸收线:不同温度下,恒星大气中元素的电离状态不同。例如高温O型星电离氦占优,低温M型星则以分子吸收为主。
- 颜色与亮度:恒星颜色直接关联温度,坎农结合早期分类(如亨利·德雷珀星表),通过观测光谱特征细化分类标准。
哈佛分类法通过系统化光谱观测数据,为恒星演化、化学成分等研究奠定了基础,至今仍应用于银河系恒星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