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尝试自己打针,到底有哪些必须注意的操作细节和风险呢?
操作细节
- 准备工作
- 仔细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搓洗至少20秒,以减少手部细菌污染。
- 清洁打针区域,用酒精棉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直径不小于5厘米。
- 检查药品和注射器,查看药品有效期、有无浑浊等,注射器是否完好、针头是否锐利。
- 注射过程
- 排净注射器内空气,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形成气栓。方法是将注射器针头向上,轻推活塞使空气排出。
- 进针角度要正确,皮下注射一般与皮肤呈30°-45°角,肌肉注射垂直进针。
- 推药速度要缓慢且均匀,避免速度过快引起疼痛或药物吸收不良。
- 注射后处理
- 用干棉球按压注射部位几分钟,力度适中,避免揉搓,防止出血或形成血肿。
- 妥善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放入专门的锐器盒,防止针头刺伤他人。
风险
- 感染风险:如果消毒不彻底,细菌可能通过针眼进入体内,引发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 出血风险:若不小心刺破血管,可能导致局部出血、淤血。凝血功能不好的人出血情况可能更严重。
- 神经损伤:打针部位不当可能损伤周围神经,引起局部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严重时影响肢体功能。
-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本身可能有不良反应,自己打针时若出现不良反应可能不能及时处理,如过敏反应,可能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