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诀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1931年提出的“十项任务”主要围绕动员群众、建立政权、扩大红军等方面展开,二者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战略思想的延续性
十六字诀体现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强调根据敌人的态势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这一思想在“十项任务”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十项任务”要求在军事行动中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不局限于固定的作战模式,以实现革命目标。例如在扩大红军和开展游击战争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敌人分布和力量对比,采用十六字诀的思想,避实就虚,寻找有利战机,打击敌人,壮大自己。
目标的一致性
十六字诀的目标是通过游击战争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存和发展自己,为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十项任务”的提出也是为了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革命中来。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革命的胜利,推翻反动统治。十六字诀在军事斗争中发挥作用,为“十项任务”的实现提供军事保障;而“十项任务”的推进又为十六字诀的实施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群众的支持、根据地的巩固等。
相互促进与配合
十六字诀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十项任务”中的很多内容,如动员群众、分配土地等,能够提高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使群众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群众的支持为十六字诀的实施提供了人力、物力和情报等方面的保障。同时,十六字诀指导下的军事胜利,又能够为“十项任务”的开展创造更安全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土地分配、政权建设等任务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十六字诀与1931年提出的“十项任务”在战略思想、目标和实际行动等方面都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