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的无人驾驶技术尚处萌芽阶段,受限于硬件性能与算法水平,其功能和应用场景极为有限。通过对比可清晰展现技术发展的代际差异。
对比维度 | 1989年技术特征 | 当代技术特征 |
---|---|---|
环境感知 | 依赖简单摄像头与超声波传感器 | 激光雷达+高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融合感知 |
计算能力 | 每秒百万次运算的工业计算机 | 车载GPU实现每秒百万亿次运算 |
决策算法 | 预设规则驱动 |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 |
数据训练量 | 手工录入千级样本 | 云端百万公里驾驶数据训练 |
定位精度 | GPS误差10米级 | 北斗+IMU实现厘米级定位 |
道路适应 | 仅支持封闭试验场 | 复杂城市道路实时导航 |
硬件性能差异 1989年原型车搭载的8位处理器主频不足10MHz,存储容量以KB计量。车载传感器仅能识别5米内障碍物,响应延迟达2-3秒。当代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算力超过200TOPS,预埋激光雷达探测距离突破300米。
软件算法局限 早期系统采用硬编码决策树,需人工预设所有可能场景。现代系统通过Transformer架构实现端到端学习,具备动态环境理解能力。2010年后出现的BEV鸟瞰图算法,使车辆可实时构建360度环境模型。
基础设施支持 缺乏V2X车路协同系统,无法获取实时交通信号灯数据。当前技术通过C-V2X模块实现车与道路设施的毫秒级通信,配合高精地图实现亚米级路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