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W计算方法解析
TBW的计算公式为:
TBW=驱动器容量×耐久性等级(年均写入量)/写入放大系数(WA)
其中:
- 驱动器容量:SSD标称容量(如1TB)。
- 耐久性等级:厂商定义的年均写入量(如1DWPD,即每日全盘写入1次)。
- 写入放大系数(WA):因垃圾回收、数据压缩等因素导致的实际写入量与用户写入量的比值(通常1.1~3)。
示例计算:
容量 | 耐久性等级(DWPD) | WA值 | TBW(TB) |
---|---|---|---|
1TB | 1 | 2 | 365 |
512GB | 0.3 | 1.5 | 277.2 |
对使用寿命的影响机制
-
NAND闪存耐久性限制
- 闪存单元的擦写次数有限(如TLC约3000次,QLC约1000次)。
- TBW越高,说明在相同容量下,闪存单元被擦写的次数更少,寿命更长。
-
实际使用场景差异
- 高写入场景(如视频编辑、服务器):TBW需匹配日均写入量,否则寿命缩短。
- 低写入场景(如家用办公):TBW冗余度高,实际寿命远超理论值。
-
技术优化对TBW的提升
- 3D堆叠技术:增加单元密度,降低单次写入能耗。
- 智能磨损均衡算法:延长闲置区块的使用周期。
用户需关注的指标
- 厂商标称TBW:参考值,非绝对标准。
- 实际日均写入量:通过工具(如CrystalDiskInfo)监测。
- 固件版本:新固件可能优化写入效率,间接提升TBW。
疑问延伸:TBW计算是否完全依赖厂商参数?用户能否通过调整使用习惯显著延长SSD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