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框架
阶段 | 教学目标 | 爱国主义教育切入点 |
---|---|---|
乐理解析 | 熟悉简谱节奏与调式 | 通过旋律起伏感受民族抗争精神 |
历史溯源 | 了解创作背景 | 结合抗战史实深化家国情怀认知 |
情感共鸣 | 掌握演唱技巧 | 通过歌词意象联结当代责任意识 |
二、教学实施策略
-
视唱练耳环节
- 分解简谱中的附点节奏与切分音,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巨龙”意象的磅礴气势。
- 对比不同版本演唱(如原唱与当代改编),讨论时代语境对艺术表达的影响。
-
历史情境构建
- 展示1937年徐志摩夫人陆小曼创作背景资料,结合卢沟桥事变时间线。
- 组织学生绘制“长城-抗战”主题思维导图,关联歌曲中“山河泪”“血雨腥风”等意象。
-
跨学科融合
- 语文课解析歌词修辞手法(如“万里长城万里痛”的隐喻)
- 地理课探讨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与民族团结象征意义
三、实践延伸活动
- 创作类:以“新时代的长城”为主题,续写歌词或设计简谱变奏
- 调研类:走访本地抗战遗址,录制口述史与歌曲演唱结合的短视频
- 思辨类:辩论“长城精神在当代的传承方式”
四、教学评估要点
- 能否准确演唱#F调中的装饰音(如“黄河的水奔流”处颤音)
- 历史知识问答正确率(如“歌曲创作与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关联”)
- 创意作品中是否体现“守护精神”的现代转化
注:教学中需注意避免简单化历史叙事,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抗战文艺作品的创作语境与当代价值。可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强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