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这个特殊的节点,大家对视频的期待往往既包含对节日氛围的共鸣,也希望能看到一些新颖有趣的内容,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自己想表达的创意和观众真正想看的内容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呢?
??先懂观众:像朋友聊天一样了解他们
制作视频前,先想想你的audience是谁?是家人亲戚、同龄朋友,还是社交媒体上的泛关注者?
- 家人长辈:可能更偏爱传统元素(红灯笼、年夜饭、全家福)、温情故事、吉祥话祝福,节奏可以慢一点,突出“团圆”“喜庆”。
- 年轻朋友:喜欢潮流梗、快节奏剪辑、新鲜形式(比如动画、Vlog式记录、创意翻唱),可以带点个性和幽默感。
- 泛受众:尽量选择大众熟知的新年符号(烟花、红包、对联),搭配普世情感(欢乐、温暖、希望),降低理解门槛。
可以悄悄观察一下大家最近在转发、点赞什么样的新年内容,或者直接问问身边的人:“如果刷到新年视频,你最想看到什么呀?”
?创意落地:把“我的想法”装进“受众口袋”
个人创意是视频的灵魂,但完全自说自话可能会让观众觉得“看不懂”或“不相关”。试试这样做:
- 核心创意不变,包装贴新年:比如你擅长动画,就用动画角色演绎“贴春联”“包饺子”;喜欢特效,就用特效把普通场景变成“烟花璀璨的年夜饭餐桌”。
- 留一个“大众接口”:哪怕整体风格很个性,也要有一个点让观众能代入——比如一句大家都会唱的新年歌、一个所有人都经历过的场景(收红包时的客套话、放鞭炮的回忆)。
- 避免“小众梗过载”:如果你的创意里有只有特定圈子才懂的梗,尽量控制数量,或者用字幕、旁白简单解释,别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小表格帮你快速梳理思路
维度 | 个人创意优先 | 受众喜好优先 | 平衡做法 |
---|---|---|---|
内容主题 | 想拍一个“新年独自旅行”的小众视角 | 观众更爱看“全家团圆”的热闹场景 | 拍“带家人一起旅行过年”,既有个人经历,又有团圆元素 |
形式风格 | 想用黑白色调+慢镜头营造氛围感 | 观众期待彩色鲜艳、节奏明快的新年感 | 局部用黑白回忆杀,主体用亮色快剪,对比出层次 |
BGM选择 | 喜欢一首冷门但戳中自己的轻音乐 | 观众一听就会跟着唱的《恭喜恭喜》 | 主歌用《恭喜恭喜》副歌,间奏插入轻音乐片段 |
??后期小技巧:让两边都“有话说”
- 开头3秒抓眼球:用观众熟悉的元素(比如突然弹出的红包、烟花特写)吸引点进来,再慢慢展开你的创意。
- 加一点“互动感”:比如在视频里问“你们家年夜饭必吃哪道菜?”“今年收到最特别的红包是什么?”,让观众觉得“这视频在跟我聊天”。
- 保留“个人签名”:哪怕整体迎合大众,也要在细节处留一个你的专属印记,比如固定的结尾手势、独特的剪辑转场,让观众看完记住“哦,这是XX的风格!”
其实平衡的关键,就是**“把自己当成观众之一”**——你喜欢的创意,能不能用一种让大家都能笑着点头的方式讲出来?新年视频嘛,核心是传递快乐,只要这份心意到了,创意和喜好自然会找到共鸣~试试看,你一定能做出既“有你”又“有大家”的新年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