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治理需多方协作,通过前端分类、技术升级、政策支持与市场引导形成闭环,减少填埋焚烧,推动资源循环。
一、完善回收体系建设
措施 | 实施方向 |
---|---|
分类设施优化 | 增加社区智能回收站密度,针对性设置膜袋类塑料专用回收箱 |
运输成本控制 | 推广压缩打包技术,将泡沫塑料体积缩小至1/50,降低单次运输成本 |
利益驱动机制 | 对低值塑料(如餐盒)实施补贴政策,每吨补贴500-800元 |
二、技术升级路径
- 物理回收提质
改造传统工艺,增加静电分选模块,使PET瓶片纯度从85%提升至99%。 - 化学回收突破
建设10万吨级解聚装置,将废旧纺织物转化为原生级聚酯切片,再生比例达70%。
三、政策与市场双向推动
- 强制使用场景:要求快递行业使用15%以上再生塑料包装
- 税收优惠政策:再生制品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50%
- 消费者激励:建立"碳积分"系统,1公斤塑料回收=10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四、产能布局示范
在长三角/珠三角建设5个国家级再生塑料产业园,配套预处理中心、改性造粒基地和检测实验室,实现区域年处理量2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