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面临着物资极度匮乏的艰难局面,但师生们凭借坚韧意志和智慧,成功保障了教学与科研活动。以下是他们的主要做法:
保障方式 | 具体说明 |
---|---|
因陋就简利用资源 | 教室是铁皮屋顶的茅草房,下雨时响声大,老师提高音量授课。缺乏实验器材,师生自制土仪器替代,满足教学基本需求。 |
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 老师采用讲授重点内容、布置课后阅读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朱自清讲《文辞研究》,让学生广泛阅读后讨论,提升理解深度。 |
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 校内频繁举办学术讲座,各学科专家分享前沿知识,促进学术交流。学生自发组织社团和读书会,互相学习、探讨问题。 |
坚持知识传承与创新 | 尽管条件艰苦,老师们仍严谨治学,将知识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如华罗庚在简陋环境中坚持数学研究并取得成果。 |
在战时物资匮乏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师生通过上述方式,克服重重困难,不仅保障了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还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积蓄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