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面临国内外多重压力,斯大林为推进工业化与巩固政权,选择放弃新经济政策,全面转向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
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转向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NEP)允许市场机制和私营经济存在,但斯大林认为这与社会主义目标相悖。他通过党内斗争清除托洛茨基等反对派,确立“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主张通过集中资源快速实现工业化。
经济现实与战略需求
-
农业危机与粮食短缺
NEP时期个体农户主导农业,粮食商品率低,1927-1928年爆发“粮食收购危机”,城市和军队供应受威胁。斯大林认为集体化能强制征收余粮,保障工业化资金。 -
工业化优先级
下表对比两种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
政策类型 | 资金积累方式 | 工业发展速度 | 国家控制力 |
---|---|---|---|
新经济政策 | 市场税收、缓慢积累 | 温和增长 | 分散 |
斯大林计划经济 | 农业集体化、工农业剪刀差 | 高速推进 | 高度集中 |
国际环境与军事压力
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斯大林认为需快速建立重工业和军事基础。计划经济能集中资源发展钢铁、机械等关键领域,缩短与西方差距。
社会结构重塑目标
斯大林意图消灭“资产阶级元素”(如富农、私营商人),计划经济通过国有化和集体化彻底改造社会阶层,构建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
(注:以上内容基于历史研究共识,客观分析政策转变背景,无主观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