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在1946年成立,1949年11月23日与中国建交,两国建交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背景。
国际政治格局因素
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新中国成立后,同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上也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孤立。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中阿两国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相似性,有着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内在需求,以对抗外部的压力,巩固自身政权。
两国革命历程共鸣
阿尔巴尼亚人民经过长期的反法西斯斗争和国内革命,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政权的建立。中国人民也经历了百余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相似的革命经历让两国人民彼此理解、惺惺相惜,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双方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分享革命经验,互相学习借鉴。
苏联的影响和推动
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领导地位,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中苏两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苏联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阿尔巴尼亚与苏联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在推动中阿两国建交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鼓励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加强团结与合作,形成更强大的力量。
国际事务合作需求
在国际事务中,中阿两国都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争取国际平等地位的任务。两国需要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相互支持,共同应对一些国际挑战和问题。例如,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等方面,中阿两国有着共同的立场和诉求,建交有助于双方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有力的声音,增强彼此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