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初期,针对当时艺术教育现状与国家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且影响深远的艺术教育主张。这些主张为学院发展奠定基础,也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进步。
强调素描基础地位
徐悲鸿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他将素描训练置于核心位置。因为素描能培养学生对物体形态、结构、比例和空间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力,是艺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的素描训练,学生能够扎实掌握造型基本功,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和其他绘画形式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日常教学中,会安排大量的石膏像写生、人物写生等课程,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素描技能。
倡导中西融合
他主张将西方绘画的科学方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相结合。西方绘画注重写实、光影和色彩的表现,中国传统绘画则强调意境、笔墨和神韵。徐悲鸿希望学生既能够学习西方绘画的先进技法,如解剖学、透视学等知识,又能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传统。在教学中,会开设西方绘画史、中国画论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并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尝试将两者融合。比如在人物画创作中,可以运用西方的写实技巧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的笔墨韵味,使作品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重视写生实践
徐悲鸿强调写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只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描绘,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在学院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写生活动,让他们直接面对自然和社会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和生动场景。写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创造力。例如,安排学生到乡村、城市街头、工厂等地进行写生,使他们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丰富创作素材,让作品更贴近生活、反映时代。
培养艺术服务社会意识
他提出艺术要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理念。认为艺术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鼓励他们用艺术作品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怀。比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鼓励学生创作宣传画、主题性绘画等,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使艺术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