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0 17:36:08 阅读:147
兄弟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1908年的日本名古屋,最初名为“安井缝纫机公司”。1958年,其欧洲分部在都柏林成立,随后通过收购英国琼斯缝纫机品牌扩大版图。1985年,这家以精密机械制造闻名的企业,在北威尔士雷克瑟姆镇建立打字机工厂,试图在电子化浪潮中延续机械荣光。
时间节点 | 事件 | 产量/技术特征 |
---|---|---|
1985年 | 雷克瑟姆工厂投产 | 首年产量突破10万台 |
1990年代 | 电子打字机技术引入 | 支持基础文本存储与编辑功能 |
2005年 | 市场需求锐减 | 年产量降至不足1万台 |
2012年 | 工厂关闭 | 累计生产590万台,销往67国 |
机械打字机的黄金时代始于19世纪。1873年,美国雷明顿公司将肖尔斯设计的QWERTY键盘商业化,首款量产型号“雷明顿No.1”以78键布局和金属连杆结构,将打字速度提升至每分钟80字符。至20世纪初,全球每年新增200余家打字机制造商,仅奥利维蒂公司便在1927年创下单月出口1.2万台的纪录。
然而,技术瓶颈逐渐显现:
当西方字母文字适配机械结构时,中文面临更严峻挑战。1916年,留美工程师周厚坤发明“常用字盘”方案,从4万个汉字中筛选3000高频字制成铅活字盘,通过十字坐标定位系统实现检索。1926年,商务印书馆推出改良版“舒式打字机”,将操作速度提升至每小时800字。
技术对比
类型 | 字母打字机(雷明顿) | 中文打字机(舒式) |
---|---|---|
字库容量 | 78字符 | 3000汉字+备用字库 |
输入方式 | 直接击键 | 字盘定位+机械拾取 |
学习周期 | 2周 | 3个月 |
主流用户 | 企业文秘 | 政府机构、报社 |
1980年代,兄弟公司试图以“电子机械混合技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其1989年推出的EP-44型号配备8KB存储芯片,可暂存3页A4文本,售价高达1200英镑(约合当前人民币1.2万元)。但同期个人计算机价格已降至2000英镑以内,且具备图文混排、数据运算等拓展功能。
市场数据揭示残酷现实:
那台最终进入伦敦科学博物馆的Wrexham打字机,被陈列于“工业革命”展区,与蒸汽机车模型、电报机并列。策展人艾玛·科尔森在入库记录中写道:“它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如何将思维转化为物理符号的见证——每个击键动作都在同步完成信息编码与物质印记。”
而在大洋彼岸,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台1912年产雷明顿No.5。对比两者可发现:
这场持续两个世纪的技术更迭,最终以机械结构的退出告终。但按下键盘的回车键时,我们仍在延续打字机赋予的“行末换行”逻辑——这是机械文明留给数字时代的隐性遗产。